作者 / 向 向


(资料图)

编辑 / 朱 婷

运营 / 小饼干

2023年夏天的大荧幕空前火热,62岁的费翔以“纣王”角色重新回归在大众面前。

这种火热对于费翔来说,并不陌生。

1987年,费翔作为第一个登上春晚的台湾歌手,用一首《冬天里的一把火》点燃了几乎整个华语世界对于偶像的想象。他在文化和文化的国度之间穿梭游走,不停留在任何人给他的定位上,成为这么多年来最为独特的演员、歌手和时代偶像,以及最近短视频中火热的“商务殷语”起源。

而在访谈节目《十三邀》中,费翔又一次证明了“妈妈们的眼光到底有多好”。

他和知识分子许知远聊作家安·兰德,聊玛丽莲·梦露,作为《十三邀》第七季的收尾,也是即将结束的暑期档大荧幕上最显眼的角色之一,费翔的到来似乎像是为这个夏日尾声的正是道别。

一、湍流中的顽石

艺人身份,只是费翔多维人生的一个位面。作为《十三邀》的主人,许知远尝试进入费翔的内心世界,探索背后更深层,属于个人的那部分。

而费翔从容得体地回答着许知远的所有问题,却并不展露自己真实私人的一面,把艺人身份完全与自己的私人生活隔离,以一种百分百真诚的方式——比如,许知远问他“你对自己强烈的欲望是什么欲望”,费翔回答:“吃”。

许知远形容自己与费翔相处是“与童话人物共度的三个夜晚”。他说艺人身份也许也是费翔的一个bubble。

但费翔实在是太过于契合《十三邀》气质的一位嘉宾。

在对谈中,费翔这样说到“虽然现在社交媒体已经导引了一切,但着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顺从它的规则。”

时代的洪流来来去去,费翔一直坚定地进行纯粹的自我选择。1987年,自春晚一炮而红,影响力甚至超过十亿人之后,费翔仅仅做了三年歌手。

作为当红歌手,三年期间,他发了5张唱片,全国巡回了60场,随后毅然决然回到了纽约,成为了一名百老汇演员。在当时的《纽约时报》报道种,转型的费翔是实打实的“China’s Top Rocker”。

费翔和《十三邀》却像时间流动长河中的不变的“顽石”。穿过流动的时间,沉淀在池底,光芒从未被遮蔽。

做到第七季,按照常规的节目判断方法,《十三邀》也能被称作一声“综N代”。只是《十三邀》并不算综艺,也很幸运又独特地在文娱市场中保留了自己的态度和特色。

从一开始在市场上,《十三邀》就是一档“反常”的节目。他的特殊在于,他是一档完全忠于“许知远”个人审美的节目,作为绝对的/唯一的主要MC,节目最初的定位单纯是“许知远的视频专栏”。

确实,《十三邀》最开始也仅仅是一档从他个人角度出发,带着他个人困惑和偏见去跟形形色色的世界进行碰撞的访谈节目。换句话说,与当下切入热门话题的逻辑全然不同,《十三邀》是一档主动筛选受众,以主创为核心的“传统节目”。

从制作团队到观众,《十三邀》的受众或许都存在高度的相似性——他们充满好奇心,希望看到思想的碰撞、观点的交锋。

于是,这份特别也直接从口碑中反馈出来,第七季《十三邀》评分并没有像许多节目一样,会因为长期更新而出现口碑下滑,反而是,迎来了新的高峰。

在豆瓣,很少有一档节目会在第七季之后仍然保留着获得9分以上的评分的能力。《十三邀》最新一季,评分却被打到了9.4,这也是《十三邀》的最高评分。

二、变化的锋机

有趣的是,让《十三邀》穿越变动的周期沉淀出新光芒的,并不是其他因素,正是变动本身。

许知远毫无疑问是《十三邀》节目的核心,这份变动也来源于他自身。

在心理学教授彭凯平的对话中,许知远说到“我应该也要少想一点,多做一点。”行动正是第七季的核心观点——就像《十三邀》的片尾字幕悄然从带着成见看世界,变成了行动才是灵魂。

但如果要说变化具体出现在哪一季,我想大部分观众看来,应该是第五季。也正是第五季,《十三邀》的豆瓣评分第一次到了9.0。

2020年,疫情打破了人们对于空间和时间的固有想象,重新开始思考亲密关系与在场的重要性,对许知远来说,疫情带来的是书店的举步维艰,节目拍摄的不确定性,以及无数的思考。

映射到现实,2020年是许知远的书店极其难熬的一年。但为了让书店维持下去,许知远一次又一次积极自救。

同年2月,为了维持住单向空间,许知远发起了众筹自救活动,希望借助读者的力量一起撑住书店。

3月9日,许知远和薇娅联发起了一场,名为“保卫实体书店”的破次元直播,另有5家独立书店的店主参与了远程连线。

也许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,或主动或被动,作为理想主义者的代表——许知远开始拥抱现实,知识分子开始拥抱世界。

而回到节目,第五季的许知远转向“亲密带来勇敢,因为感到彼此支撑”。至此,《十三邀》不再是一个仅仅坐下来对谈的节目。许知远会在清晨四点半在横店做群演,会和和蔡皋去乡下劳作、和陈晓卿逛早市、和徐京坤航海、和王笛在茶馆观察……

同时,嘉宾也开始变得多元。

从罗翔到史学家许倬云、出版家锺叔河、综合格斗运动员李景亮、独臂船长徐京坤……看见的人生越多,展现的人生亦越多,观众能感受到的“精神洗礼”就越发震撼。

可以说,在做《十三邀》的过程中,许知远慢慢改变了。而《十三邀》也从一个“个人视频专栏”变成了一个属于观众的养成系节目。

七季,时间、阅历、生活与经历影响了每一个人。

落在许知远本人身上,最开始,不少网友评论他有一种“男性知识分子的油腻”。但到了《十三邀》节目后期,肉眼可见的变化就是,“许知远没那么油腻了”,换句话说,许知远变得更加打开、接地气,在接纳更具体的人和事。他逐渐远离深刻的叙事,开始拥抱朴素、热烈、平凡的真实。

他个人的变化直接映射到《十三邀》的变化,节目从一档正襟危坐的访谈,成为了极少数存活下来的文化真人秀。穿过变动的丛林,打破偏见,重新回归现实生活,尊重每一段人生,以及,带给观众一个基于现实之上的“文化桃花源”。

这或许就是《十三邀》存在且常青的意义吧。

标签: